9 月 10 日,媒体报道,太极资本宣布推出 PRINCE Token,为香港首个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房地产基金证券型通证发行(STO)。
本次 STO 为首个证监会准许的基金通证化募资模式,募资规模目标约 1 亿港元,募资所得将用作收购位于九龙区太子旅游热点的五个零售物业。如果该项目获得监管批准,这些通证也将在交易平台 HKbitEX 上市,实现二级市场的交易。
如果是这两年进入 Web3 行业的人可能对 STO 稍显陌生,但这个 2018 年就开始被谈及的概念,也走过了数年才来到今天的位置。
STO 指证券型通证发行,全称是 Security Token Offer,是一种在合法合规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证发行。

5 年前被提出时在行业引起了不少关注,但受困于政策的不可控性和相关法律的不完备一直处于「准备」阶段,而这次香港的房地产 STO 或许真正意义上为行业打开了大门。
摩根大通在 7 月的一份报告中称,香港房地产行业总市值为 1.1 万亿港元,其总资产净值为 3 万亿元,这意味着如今的这 1 亿 STO 仅仅是小试牛刀,如果得以采用和延续,香港房地产市场的 STO 总价值至少是千亿级的规模。
当然,目前选择房地产作为 STO 的首次尝试也是比较保守的做法,因为房地产整体偏稳定,对于 STO 的通证来说不会有特别大的波动(排除极端事件发生),这在一定意义上符合监管者的述求,既要创新也要保证稳妥。
而如果房地产的 STO 得以实现和被普及,势必会拓展到其他领域,这才是 STO 的魅力,因为 STO 本质上扮演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一,作为获得监管认可的通证发行路径,意味着有了一层保护,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资产,也将获得更多机构的关注和认可,这为通证的真正普及奠定了基础。
其二,STO 扮演了链接现实世界中资产与数字资产的有效通道,如果单凭原生 Token 来发展 Web3,始终不能有效匹配过去上千年人类所累积产生的资产,还需要一个通道来实现数字资产化,而 RWA 是形式和方向,STO 才是策略。

虽然香港 STO 这条新闻似乎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对于传统金融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至少它证明了在香港同样可以实现资产数字化,而这一大门已经打开。
尽管在新加坡会议上 V 神对香港政策的延续性表示怀疑,但正如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的回应所言,「香港的政策和法律不会朝令夕改,所有相关的策略和条例都是经过社会重大共识和完整程序,所以我能够告诉 Vitalik 先生,香港的政策十分稳定。」
正所谓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或许香港 STO 的这个动作足以证明其「品性」。
当我们在大谈特谈 RWA 时,不妨把视线拉回到 STO 这个既「古老」又「时髦」的单词上,或许它会带来更多有趣的东西,毕竟现实世界资产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声明: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