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在经过一波波的周期叙事后,主题逐渐从基础设施向应用发展,同时带来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因此在当前公链扩容路线较为清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 Web3 的大规模采用是下一次周期的主题。
2.当前 Web3 用户数量约为亿级规模,活跃用户数在几千万规模,活跃开发者数量超过 2 万人。虽然整体用户规模相对传统互联网在早期阶段,但用户粘性高,活跃开发者数量在熊市持续增长,说明了行业潜力很大,市场具备 Web3 大规模采用的良好基础。
3.投资机构在熊市纷纷布局 Web3 领域,相比公链、Cefi 等领域,Web3 方向的投资数量在不减反增,预计着下一轮牛市会有更多的 Web3 项目在资本的扶持之下跑出来。
4.目前 Web3 大规模采用还存在使用门槛高、产品体验不佳、缺乏出圈应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问题;
5.为了推进 Web3 的大规模采用,拉新是第一步,需要降低产品使用门槛,因此入口类产品是确定性和平台价值很高的产品。包括用户入口,即更易用的钱包,如 AA 钱包、MPC 钱包;以及更健全的开发者工具,目前比较缺少中间层和应用层工具,比如低代码 / 无代码平台、安全监控和模拟工具、通用型领域的 SaaS 产品、插件或工具、基于 Web2 应用的 Web3 工具等。
6.AI 技术是生产力的跃升,将促进 Web3 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主要通过基于 LLM 提升 Web3 产品的用户体验来实现。
7.Web3 大规模采用的目标是要创造出圈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应用成熟度逻辑、应用频率特性、和应用重构逻辑来判断一个应用赛道的出圈能力和发展前景。
8.游戏是能真正意义上触达更广泛的用户,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GameFi 还需要降低玩家进入门槛,产生更多优质的游戏内容,避免单一经济效益驱动。此外,多平台多载体也是未来 GameFi 发展趋势,这样与传统游戏行业并轨,才是实现 web3 大规模运用的可靠方式。
9.NFT 的大众接受程度和潜力已经得到验证,由文化而非技术驱动,因此它会跟随着市场、情绪、潮流等出现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不断吸引更多的 Web2 用户进入 Web3。优秀的 NFT 项目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得把握市场动态和用户的心理。
10.当前 Web3 的社交应用处于萌芽期,随着用户交互友好性的改善,以及网络效应的积累,用户量和应用规模将会在中长期进行爆发。短期内我们可以更关注社交底层协议,长期来看在隐私保护、自主可控等方面做出核心亮点,且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优秀的社交产品更容易在社交用户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11.当前 RWA 项目的平均收益率达到 10.4%。RWA 链接了真实的世界,它将如同加密原生资产一样,成为构建 Web3 世界的资产基础。同时 RWA 能够使得 Web2 金融进一步去中介化,帮助 Web2 投资者获得更加稳定但灵活的 Web3 资产类别,因此能吸引更多的传统世界的资产所有者和金融机构进入 Web3。
Web3 Massive Adoption:Crypto 的下一个主题
自 2022 年 5 月以来加密市场陆续遭遇宏观紧缩环境,大型机构暴雷等重大事项,已经经历一年多的行业低谷。但随着宏观政策逐渐稳定,以及比特币减半周期的临近,大家普遍开始预测 2024-2025 年或许市场会迎来新一波周期。于是,开发者和创业者们需要在低谷中把握机会,提前布局可能的牛市主题。
那么下一波周期会是什么样的主题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来进行一些推测。
01 每一次市场周期都需要带来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Crypto 自 2009 年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技术变革、场景探索、热点萌芽,从一种极客技术逐渐变成如今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的行业。从 Crypto 的主题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极客主题(2009-2012):技术刚刚萌芽,这时只有比特币,没有区块链,更没有 Web3,加入行业的大部分是极客,以及了解极客文化的一些投机者。
2.支付主题(2012-2016):随着莱特、瑞波等更多支付型数字货币的诞生,以及真实世界的金融危机影响,去中心化的加密市场价格高涨,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大家开始提取比特币的价值,探讨点对点支付的优势,并抽象出区块链的技术概念。这期间由于币种和场景的局限性,大家基本讨论的是比特币如何改善支付,带来了很多国家央行、传统金融机构的关注。
3.ICO 主题(2016-2018):自以太坊智能合约诞生以来,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和资产发行的门槛,因此带来了 2017 年的牛市,也带来了大量的新项目和新用户。这一时期吸引了很多传统金融的用户进入行业,进行技术概念的炒作。
4.基础设施主题(2018-2020):ICO 的泡沫破裂让行业深刻感受到基础设施的不足,因此在这个熊市中,提高公链 TPS,增强可扩展性成为了最主要的话题,并诞生了很多新的高估值 Layer1 公链,比如 EOS、Cosmos、Polkadot 以及存储如 Filecoin 等基础设施项目。其中 Web3 这一概念也进入大众视野,由前以太坊基金会成员,波卡创始人 Gavin Wood 提出。基础设施主题之下,吸引了很多的开发者加入。
5.多应用落地(2020-2022):这个时期中,Defi 成为了市场中继支付后最主要的应用,他打破了金融由大型机构把控的现状,让人人都能成为做市商,分享收益。Defi 应用的爆火带来了新一轮的牛市,进一步推高了以太坊的 Gas 费,从而又带动了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诞生了更多性能更好的 EVM 公链,如 BSC、Polygon 等,使得 Dapp 的体验更好。同时,更多新的应用开始爆发,如 NFT、Gamefi、元宇宙等,这些应用真正做到了出圈,吸引了非加密行业人的关注,延续了牛市的叙事。
可以看到,每一波牛市的兴起都有一些相似的规律:首先是出现了降低用户门槛的杀手级应用,譬如 ICO 降低了开发门槛和创业者的融资和退出门槛,Defi 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然后这种门槛的降低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用户关注。从最开始支付主题时带来金融机构,到 ICO 带来普通金融用户,再到最近一波 NFT、元宇宙带来更传统的艺术、游戏等方向的用户,新用户的群体逐渐变得更加广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市场周期都会带来更广泛的开发者和使用者群体,这也预示着未来会吸引更大范围的用户进入 Web3。
02 公链可扩展性路线逐渐明晰
想让更多的 Web2 用户进入 Web3,众所周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一切应用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 Web3 市场经过 4 年对公链基础设施的优化,关于可扩展的方案已经逐渐变得清晰。随着以太坊升级道路的明确,Layer2 成为了最主流的可扩展性方式,其他的 Layer1、侧链、模块化公链等新主题都可以有效改善整个 Web3 基础设施的性能,手续费贵和拥堵问题也已经获得了不少的改善,相比 Ethereum L1,L2 的 Gas 费用普遍降低 90% 以上。

目前的公链可扩展性路线如下:
• Layer2:Layer2 是以太坊官方升级之路最重要的部分,结合 The Merge,当前以太坊的性能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善。目前 OP-Rollup 是相对性价比更高的方案,Arbitrum 已经有了非常活跃的生态,而 ZK-Rollup 由于 ZKEVM 的技术不够成熟,生态还未发展起来,相应的费用也较高。
• 模块化公链:模块化的公链是对以太坊进行分层和模块化,比如单独的 DA、执行层区块链,可以进一步降低 Layer2 的成本,同时保障其数据可用性等,比如 Celestia、Fuel 等。
• Appchain:Appchain 主要有 2 种,一种是本身多链架构上的应用链,如使用 Cosmos SDK 开发的链,和 Polkadot 的平行链,另外一种类似侧链,虽然在安全性上存在缺陷,但是仍然有一定市场。应用链相比智能合约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性能更好,不受制于主链,开发也更加灵活,同时依然属于主链生态,不用完全独立发展。目前应用链更多用于对性能要求高的领域,比如游戏、高频金融交易等。
• Alter Layer1:以太坊 EVM 兼容的公链是最先崛起的,尽管存在一些中心化的问题,但确实在性能上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已经被证明存在广阔的市场。代表项目如 BSC、Aptos、Avalanche 等,依然是资本最喜欢投资的领域之一。
可以看出,对于想要挑选底层公链的开发者来说,如果非常注重性能和费用,可以选择 Appchain、Alter Layer1,如果非常重视安全、去中心化和生态结合,可以选择以太坊主链,如果想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也可以选择 layer2,比如 Arbitrum。开发者们其实已经过了受制于底层链技术性能的时代,上述方案都有头部的代表案例,且生态也有不错的发展。尽管公链并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但已经不再是卡脖子的问题,因此底层链不会再是阻碍 Web3 大规模采用的因素。
当然可扩展性的提升是长期的趋势,也是技术更迭的基础,依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也是资本重点布局的赛道,但是其很难再成为引领周期的叙事主题,Web3 应该进入下一个大叙事。
因此,结合市场对更多应用和更广泛用户群体的需求,我们认为 Web3 的下一个叙事应该更偏应用层面,即 Web3 的大规模采用,让更多的 Web2 用户进入 Web3,推动 Web3 的用户增长。
我们离 Web3 Massive Adoption 还有多远?
那么围绕这一叙事,我们距离真正的 Web3 massive adoption 还有多远呢?可以通过一些市场数据和趋势来了解现状。
01 Web3 市场规模现状
- Web3 用户数量规模在早期阶段,但活跃用户稳定增长
由于 Web3 真实的用户数量难以准确估计,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链上数据和产品数据进行预估。根据 Tokenterminal 数据,Top20 的项目在过去一年中的活跃用户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超过 3000 万;

根据 Dune 数据,以太坊活跃月活跃地址数超过 500 万个,累计 2.9 亿个。

我们可以看出:
• 整体 Web3 用户规模在快速增长,链上活跃用户达到几千万规模;
• 尽管处于熊市,但过去一年整体的链上活跃用户数量呈增长趋势,说明 Web3 的采用在稳定增长。
此外,由于还有很多用户并不使用钱包,因此真实的 Web3 用户会远大于链上活跃用户,达到亿级规模。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1 年末,全球加密货币使用者数量约在 1 亿人左右,截至 2022 年 11 月,加密货币使用人数已超过 4 亿人。截止 2022 年 7 月,币安和 Coinbase 的用户总量分别为 1.2 亿和 1.03 亿。

从 Global Macro Investor(GMI)公布的 1992 年 -2006 年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数据来看,约在 1997 年左右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 1 亿人。则从使用用户数的角度来看,加密货币目前的发展阶段约处在互联网发展阶段的 1997、1998 年的阶段,这是一个比较早期,但非常有潜力的时期,也是初代互联网巨头崛起的年代。

- Web3 活跃开发者数量超过 2.3 万,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
根据 Electric Capital 发布的加密货币开发者调研报告显示,对于加密货币社区有代码贡献的开发者新加入数量呈增长的趋势。截至 2022 年 12 月,每月有 23,343 名开发人员,尽管价格回到了 2018 年 1 月的水平,但自 2018 年以来每月活跃开发者增加了 297%。

同时,每一次牛市也是开发者涌入的时期,每次牛市开发者增速都在加快,说明行业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在 2017-2018 年牛市期间,约有超过 4 万新加入开发者向社区或项目贡献了代码;2021-2022 年期间,合计有超过 10 万开发者进入了社区。但是相比于传统互联网的开发者数量,仍然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据统计全球互联网活跃开发者数量超过 2700 万)。

- 投资机构对 Web3 叙事的看好,近一年的投资数量和金额攀升,超过公链、Cefi 等赛道
资本的投资方向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前反应市场的关注度在哪里。从 2022 年 5 月以来,市场进入新的周期,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也有了不同的趋势。首先,近一年,Web3 领域的投资数量和金额分别为 501 笔和 4.39$Billion,超过了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最被资本看好的赛道。

同时,相比较 2021 年,去年整体市场下滑,投融资数量同比下降 35%,融资金额同比大幅下降 69.6%,其中尤其是 Cefi 和基础设施赛道投融资数据下滑严重。相比其他赛道,Web3 领域的融资数量反而略有上升,从 434 笔上升至 501 笔,融资金额下降 43.8%,相对缓和。因此可以看出,资本对 Web3 方向的关注度占比上升,也预计着下一轮牛市会有更多的 Web3 项目在资本的扶持之下跑出来。(本数据中的 Web3 方向指偏 Web2 场景的应用,如游戏、社交、元宇宙、娱乐等)

02 目前 Web3 大规模采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看到 Web3 无论在用户数量、开发者数量还是投资机构的看法上都是向好的,虽然在熊市中,但整个市场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秀的关注度。那么为了更好地推进 web3 的大规模采用,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哪些问题?这对于后续开发者的建设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指引。
(1)用户使用门槛较高
目前 Web3 产品具有很多不符合 Web2 用户和开发者的习惯特点,使得用户进入的门槛高,很难吸引普通用户。譬如:
• 难以记忆、容易丢失的私钥和助记词
• 分散而复杂的开发工具,技术学习成本高。
(2)产品体验缺失,追求极客风
受影响于原生加密的风格,极客风的产品在圈内广受欢迎,但是无形中拉高了用户的门槛,包括:
• 专有名词多,自我学习成本高;
• 追求简洁风,跳过很多步骤;
• 关键功能缺失,需要跨应用操作,非常繁琐;
• 分散的公链、应用和资产;
(3)出圈产品较少
受影响于前面两点,Web3 应用相对的出圈产品较少,NFT 和游戏是过去首先出圈的应用。而 Web3 需要更多具有足够长期影响力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用户进入。
(4)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新行业缺失健全的法律法规,就很难有稳定的行业环境,政策的变动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都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每一个崭新的行业都会遇到法律不健全的问题,无法避免,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做项目时候充分考虑监管和合规这一因素,做得更加规范,以应对政策的变动。
Web3 大规模采用之路
基于上述 Web3 产品存在的问题,围绕 Web3 大规模采用的叙事,创业者和开发者应该如何进行开发,哪些场景是值得布局和期待的?
01 降低门槛的工具产品是基石
从用户增长的角度来说,拉新是第一步,用户需要先使用产品,才能有后续的深度参与,因此不能在入口处给用户造成阻碍,需要降低相应的使用门槛。
Web3 行业的入口包括用户的入口和开发者的入口,入口一旦占据,就能够产生极大的平台价值,因此这类的项目的逻辑明确,商业模式清晰,天花板高,尽管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资本仍然非常青睐的这样的赛道。
(1)用户入口:更易用的钱包
钱包是用户链上交互的入口,根据 Statista 提供的数据,全球加密货币持有者数量已从 2016 年的 500 万人,增长至 2022 年 11 月末的 4 亿人左右,增长幅度超过 80 倍。与此同时,截至 2022 年 7 月,全球钱包用户数量超过 8500 万人。因此,目前大部分加密货币持有者还没有拥有加密货币钱包,在 Web3 的大规模采用的叙事下,钱包作为应用交互的入口,其使用率会大幅上升,用户的增长空间很大。
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钱包用户的数量增长最快的时间在 2021 年,一年内增长了约 2000 万用户,主要得益于牛市初期 DeFi Summer 的推动。而目前由于加密货币熊市的影响,全球钱包用户数量基本稳定在 8000 多万的水平。由此可以推测,下一波牛市的到来,必将会带来全球钱包用户的快速增长。

钱包是具有明显网络效应的场景,譬如 Metamask 在 2022 年 3 月就达到了 3000 万的月活用户,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因此新的钱包应用需要抓住新的叙事机会,以独特的产品优势取胜。
在 Web3 的大规模采用的新叙事下,对于提高钱包易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 ERC-4337 等标准的推出,除了传统的 EOA 钱包外,智能合约钱包、MPC 钱包等将一步快速发展,以适应不同 Web3 场景下用户的需求。
• 传统钱包:使用助记词和分层结构来生成私钥、公钥和链上地址。这些钱包允许用户生成用于签署交易的私钥,并使用助记词短语恢复所有密钥。传统钱包的代表是 MetaMask、Rainbow、imToken 等。
• 智能合约(CA)钱包:专门用于与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进行交互的钱包。它提供了用户界面和功能,使用户能够与智能合约进行交互、部署合约、执行函数调用等操作,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界面,使用户能够更灵活地操作智能合约。在 ERC-4377 标准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 – AA)提出后,智能合约钱包成为了热点。账户抽象的核心思想是解耦和拆分账户的签名权和所有权,以使 CA 和 EOA 的组合更加灵活,并通过智能合约代码实现 gas 代付和可编程权限等功能,其思路与智能合约钱包是比较一致的,也可以说是基于智能合约钱包的改进方案。
• MPC 钱包:是一种基于多方计算协议构建的安全钱包。MPC 钱包使用分布式算法来管理和操作私钥,而不是将私钥存储在单个设备或服务中。MPC 的核心思路为分散控制权以达到分散风险或提高备灾的目的,有效避免了单点失败等安全问题。

智能合约钱包和 MPC 钱包可以有效改善传统 EOA 钱包的体验,主要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 类 Web2 的账户体系:目前 Web3 地址的最核心痛点是私钥的保存难,易丢失等问题,这不符合 Web2 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是通过 AA 和 MPC 技术,可以实现私钥分片多方存储,密钥权限拆分,在无中心机构托管密钥的情况下,同时保证密钥的安全,这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传统的邮箱、手机号等形式进行登陆,同时在密钥丢失时通过社交等形式进行恢复,提高了安全性和易用性,符合传统 Web2 的使用习惯。
• 无 gas 费支付:传统的钱包账户在交易时需提前充值 ETH 等原生代币以支付链上交互所需的 gas 费用,而在账户抽象下的账户,其允许用户直接用账户中的其他 Token,例如本身转账的代币来支付矿工 gas,无需充值原生代币作为手续费,这使得用户交互更佳便捷。
• 更灵活的交易体验:主要包括 2 个核心特点:批量授权与交易和临时会话私钥(Session Key)。批量授权与交易允许签名可以聚合多笔交易的数据;临时会话私钥允许用户预先批准与 Dapp 互动的规则,所以可以在这些规则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使用会话私钥,而不需要用户签署每一笔交易。这些特点能够节约 gas 费,并减少用户的频繁授权操作,提高用户体验,特别适合游戏等场景。
相比较传统钱包,智能合约钱包和 MPC 钱包还没有出现头部项目,是比较适合创业者进入的领域,且是 web3 大规模采用趋势下的核心产品,但是由于这些新的技术和协议还不够成熟,可能反而会使产品变得复杂,影响安全性和速度,因此对创业者的技术能力也是很大的挑战。
(2)开发者入口:多层次开发者工具
通过上述的开发者市场规模可以看出,当前 Web3 的活跃开发者数量占 Web2 的活跃开发者比例不到 1%,远低于 Web3 用户的数量占比,说明当前开发者的规模还远远不足。
而开发者的数量一方面和用户数量相辅相成,由市场繁荣度和用户量带领更多开发者进入,另一方面也在于开发工具的建设。完善、易用的开发工具能够让更多的开发者更轻松地进入行业。
当前 Web3 的开发者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基础的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主要解决如何与底层区块链交互。其中对于开发者体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节点基础设施 endpoint,它是一个 URL,使用这个 URL 开发者就可以无需关心网络接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从而直接与区块链进行交互。Endpoint 是目前开发工具中最基础也是最成熟的,有 Infura、Alchemy 等头部项目。
• 中间件层:对于开发者来说,好用的中间件是帮助开发者与基础设施层进行交互,更便捷地进行开发,降低开发难度。代表性的工具是开发框架&IDE,如 Moralis、Remix、HardHat、Foundry;低代码或无代码平台,使得开发人员无需学习过多的代码知识;还包括索引、查询,能够帮助开发者访问底层数据库中的特定数据,如 the Graph;以及开发后期需要的监控、安全审计等工具。
• 应用层:应用层工具偏向于 SaaS 服务,可以直接面向不会代码的开发者或者创业者提供,通常面向特定领域,例如 NFT 发行工具、Dao 工具等。
综合来看,开发者工具类的产品与整个 Web3 产品的逻辑相同,基础设施层的工具市场空间最大,但是难度也更大,市场竞争更强,当前已经趋近于成熟,后期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间件层和应用层的产品。而由于应用层产品的爆发非常取决于这个应用赛道的容量,因此相比而言,中间件层产品的确定性更强,但是相关的项目需要脱颖而出,仍然非常考验创始人对开发者需求的了解、产品经验以及和 Web3 生态的合作能力。
下面列举一些笔者个人认为在 Web3 大规模采用叙事下比较重要的开发者工具产品:
• 低代码 / 无代码平台:例如一些应用或协议的开发平台,提供合约模板等,能够大幅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量。
• 安全监控和模拟工具:由于 Web3 产品一旦上链就无法更改,因此很难如传统开发一样进行充分的测试,且智能合约的开发与传统模式不同,经验较浅的开发者可能很难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因此近年来链上安全事故频发。所以能够对产品进行充分的测试、模拟,以及上线后的安全监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这一领域还有待发展。
• 通用型领域的 SaaS 产品、插件或工具:比如支付、身份体系(DID、域名)等,例如支付是很多 Dapp 不可或缺的一环,是 Web2 用户进入的关键功能;而 DID 是优化 Web3 账户功能,建设社交应用的核心组件。
• 基于 Web2 应用的 Web3 工具:可以利用 Web2 应用进行导流,接入 Web2 的资源与数据,更直观地将 Web2 的应用和开发者带入 Web3 生态。
02 结合 AI 技术,提高产品体验
在吸引用户进入后的下一步是如何更多的留住用户,这一步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体验,用更完善的功能、更流畅的体验,更优秀的机制和更高的迁移成本来提高用户留存率。
AI 技术是生产力的跃升,将促进 Web3 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事实上,Web3 行业早在 2015 年就在去中心化交易市场应用中引入 AI 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市场。随着 ChatGP 和 Midjourney 的火爆,Large Language Model(LLM)被认为是人类走向强人工智能(AGI)时代的入口。随后,AI 在 Web3 产品设计范式转变、AI 生成内容(AIGC)、Web3 数据分析智能化进行了广泛探索。受限于 AI 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现阶段 AI 促进 Web3 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主要是通过基于 LLM 提升 Web3 产品的用户体验来实现,具体方式包括引入自然语言用户交互(LUI)、添加应用相关的 copilot 辅助功能模块、提高 Web3 产品可扩展性等方面。
• GUI 与 LUI 混合用户交互范式。Web3 应用通常使用传统的图形用户交互(GUI)。GUI 本质是以构建者为主导的一种模式,通过预设用户意图,将产品逻辑完整的展示出来;用户则按照既定规则操作页面,进而获得应用程序的交付价值。LUI 是一种需求者主导的模式,允许用户通过文字或语音等方式与应用交互,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能力,LUI 可以提供更加自然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通过调用 OpenAI 的 API 和使用开源的 Stable-diffusion,Web3 项目可以更便捷地提供生成式的、多模态的用户交互体验,这也是目前 Web3 领域结合 AI 技术最广泛的实践。
• Copilot 辅助功能模块。基于 LLM,Web3 项目整合现有知识库,通过本行业的 Know-how 和最佳实践,以及内部结构化数据或者,训练自己的 fine-tuning 模型,并通过 AI 辅助功能模块(例如 Copilot),在垂直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更加准确的功能服务。文档、手册和常见问题解答将面向模型而不是面向用户,现有系统的数据和业务逻辑将同时服务于项目方和用户。Web3 项目的 Copilot 模块将利用 AI 的识别和推断实现一步到位的功能和任务调度,并提供沉浸式、辅助式、嵌入式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在与 AI 的友好协作的过程中,感受到 AI 带来的生产力的变革。
• Web3 产品可扩展性增强。随着 LLM 的优化,用户意图的解读将成为通用能力。Web3 项目将逐渐弱化 GUI 设计,而更加倾向于通过 API 提供数据服务。其一般流程为:LLM 将目标任务逐一分解,分发至对应的功能 API(应用内或应用外),数据服务商提供分析和处理服务,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Web3 项目产品和服务边界可以在垂直领域和跨领域以低成本实现扩展,生态项目的业务逻辑整合升级将成为行业趋势,Web3 用户的多元需求将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
03 创造出圈应用,吸引 Web2 用户注意力
我们通过优秀的产品吸引用户,留存用户,下一步就是要使得应用有更多的用户量,成为爆款并出圈,吸引 Web3 用户的注意力,带动整个 Web3 行业的繁荣。
相比基础设施等平台型赛道,判断一个应用赛道是否能够爆火的不确定性较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来进行推测和预演:
• 应用成熟度逻辑:类似 Gartner 的技术成熟度曲线,Web3 的很多应用赛道会跟随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习惯慢慢地进行萌芽 – 成长 – 泡沫 – 成熟的周期,期间会经历几次起伏,通常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因此如果应用在前几次周期中已经出现过萌芽或者火热的情况,在下一次周期中会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更容易出现爆款的应用。
• 应用频率特性:通常来说,用户使用一个应用的频率越高,对应用的依赖性越强,因此具有高频使用特点的应用更容易快速获得用户,并且牢牢地粘住用户,形成网络效应,从而成为爆款应用。
• 应用重构逻辑:实用性是产品的本质,如果新的技术或模式能够真正重构产业的价值链条、带来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改进,那么这个行业必然会崛起。
基于以上的逻辑,我们列举一些比较值得期待的应用场景。
(1)游戏:用户活跃的应用
GameFi 将游戏与去中心金融中的一些元素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 DeFi 所需的用户理解成本,玩家既能通过游戏内的机制来赚取加密数字资产;同时这些资产也可以用于借贷、质押、投资等相关金融活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玩家对游戏内资产的真正所有权。
不难想象,Web3 领域的大规模运用,GameFi 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过去一年链上数据可得,参与游戏相关的智能合约交互的独立钱包数量远高于其他领域,峰值达到 900 万个。且伴随爆款游戏的的出现,地址数也会出现明显波动,但目前总体在 6 百万个 UWA 上下波动。

面对 massive adoption 这个主题,GameFi 行业首先需要面临的是,关于进一步完善底层基础设施,这将在创造更好的游戏和优化玩家体验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该行业目前大部分玩家的增长必须是外生的,需要从 Web2 的世界进入到 web3,如何使玩家能无缝接入 web3 游戏,这是非常关键问题。而在底层基础设施的选择上,目前以太坊仍然是最多开发人员的聚集地,也是 Web3 世界 UWA 最多的公链,但以太坊本身因其高昂的交易费用和扩容限制,也并不适用游戏频繁的交互,但自近年多条以太坊 L2s 公链发布主网发布以来,自 Delphi Digital 的数据显示,Web3 游戏项目的融资在 2022 年更多地发生在 EVM 兼容的公链生态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目前的 GameFi 生态中,用户更加关注项目带来的经济收益,和资产本身的流动性。那么就破圈来说 EVM 兼容的生态是集聚 Web3 用户的前提。

但从 GameFi 项目本身的市值来看,以 Axie Infinity 为代表的项目市值已下跌了超 90%,导致这种因素出现的共同因素是无法长期维持的游戏内经济体系,而严重影响到了用户留存。以 Axie Infinity 为例,玩家的进入与 AXS 的价格变化趋同。因而,当游戏项目前期的财富效应释放,后续用户留存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此外,由于玩家对收益颇为敏感,当币价下跌时,玩家自然会向收益更高的项目转移。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里的玩家会更在意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这更像是受经济收益吸引的投资者,而不是因为游戏内容本身而发生留存用户,这也意味着相比传统游戏行业,GameFi 玩家的付费意愿完全是收到收益预期的牵引。
这也使得 GameFi 项目通常需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 生命周期通常来说并不是很长
• 短暂的生命周期,则意味着项目的开发成本也需要同样的压缩
• 项目方没有长期运营的动力。
• 项目的快速更迭
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了目前尚处于行业早期,需要更多维度的探索,做广泛地尝试。
在这些大量的尝试中,也能看到这其中不乏好的构想,作为 P2E 的代表项目 StepN,作为一款健身类的运动游戏,据 Dune Analytics 上的数据显示,它的玩家日活峰值达到 10w。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好地平衡了游戏性和收益。同时,游戏的操作相对一般 GameFi 项目更为简单,它更趋近于传统游戏玩家的使用习惯,因而实现了非常强劲的破圈效应,GMT 的涨幅也给早期玩家和项目方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回报。

虽然之后,StepN 也因本身游戏内经济设计、宏观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游戏内资产价格贬值,币价大幅下跌。但仍能让我们来了解到,GameFi 赛道本身具有非常强劲的潜力。未来伴随着 Web3 大规模运用,本身更是应该让玩家能无感地接入,降低玩家的使用门槛,也无需再额外区分传统游戏或者 Web3 游戏,那么这将面对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Massive adoption。
除了游戏本身,游戏平台也是 GameFi 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Iskra 为例,它计划打造一个基于社区主导的汇聚玩家和游戏工作室的 GameFi 游戏中心,为玩家提供了一个能发掘优质区块链游戏的平台,同时能创建自己的社区。此外还构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允许各参与方根据其参与程度,分享平台创造的价值。融合平台通证和 NFT,实现用户的提案和治理。因而在平台上线后,UWA 有显著的激增,但目前由于本身上线游戏数量有限,用户留存还需要更多的优质内容来保证。

在游戏公会方面,之前的游戏公会的权益通常仅限于一款游戏,并不会现实世界的收益产生强关联。但在 GameFi 出现后,加密游戏公会已出现爆发式增长,有些甚至得到了风投机构的投资。加密游戏公会也希望成员能提高他们在游戏中的地位,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公会会为新玩家提供资金和道具的赞助,以从成员那儿换取一定比例的游戏报酬。此外,加密游戏公会也不会局限在一款游戏,类似于分散投资的逻辑,通过引导成员进入不同的游戏,来实现公会自身收益最大化。如比较知名公会 YGG、merit circle 等,他们一定程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资产持有者,也是 GameFi 游戏流量的掌握者。这其中部分公会,已发行自己公会的通证,来强化成员和公会间的互惠关系。在大规模应用中,游戏公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加密游戏行业的发展,但其规模化的操作和攻略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玩家的游戏体验。但从行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游戏公会的流量是非常重要的玩家力量。
而就当下全球游戏整体市场来说,根据 Newzoo2022 年游戏市场报告显示,玩家数量全球范围内的玩家数量将从 2020 年的 29 亿增长至 2025 年的 35 亿,在这 5 年内实现 4.2% 的 年复合增长率。这给 web3 世界同样也能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分析游戏市场,也不难发现网页游戏和数字版 /PC 游戏,2022 年度仅占游戏市场整体的 20%,更多的游戏也需向移动端和主机游戏等玩家集聚的方向延伸,但目前也是未来与传统游戏行业并轨实现大规模运用的必要路径。

(2)NFT:出圈之王
NFT 是 Web3 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出圈应用,在 2021-2022 年产生了巨大的声量,带来了巨量 Web2 用户的关注、参与和交易。据统计,整个 NFT 市场的市值和交易量出现多次高点,其中交易最活跃的时期是在 2021 年的 8 月,最高日交易量达到 66.3 万个 ETH(2.15B 的 USDT),约占同时期整体加密市场交易额的 1.5%。

NFT 具有出圈效应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的 Web2 公司和品牌制作、发行 NFT 产品,用以营销推广、会员管理等,且带来了真实收入。其中,Nike 收购收购 RTFKT Studios 后,NFT 销售加版税获得累计产生高达 1.85 亿美元的收入,Gucci 获得了 $10m 的销售收入和 $1.60m 的二级市场版税收入。除了收入以外,NFT 营销也给很多平台带来了流量,例如 Louis Vuitton 的游戏获得了 200 万次下载量,Sephora Metaverse 获得了 16k 的活动参与者。此外,NFT 还获得了大量传统世界的名人关注,一度引起了全网络的广泛热潮。

可以看出,NFT 的大众接受程度和潜力已经得到验证,且 NFT 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也不存在技术发展的泡沫期,而是文化驱动。它具有大众广泛认同的社区文化、品牌文化和潮流文化,能够获得共鸣,会跟随着市场、情绪、潮流等出现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因此我们非常看好 NFT 能够不断吸引更多的 Web2 用户进入。优秀的 NFT 项目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得把握市场动态和用户的心理。
此外,随着 NFT 市场的持续发展,Web3 的创作者经济平台会是未来很有前景的方向。由于 NFT 的出现也重构了创作者经济,创作者不再受到发行的约束,而是可以几乎获得所有的创作收入,同时还可以从二级市场交易中获得版税。据统计,截止 2023 年 3 月,NFT 创作者已经累计获得了超过 19 亿美金的版税收入,这对于传统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这种商业模式使得创作者成为了产业链的核心,类似创作者直接向用户收费,而传统模式更多是通过广告进行收费,用户免费居多。因此相比传统模式,对创作者的影响力考验更大,因此有更强粉丝经济和付费意愿用户的创作者会更加收益。而对于创作者经济的平台来说,则需要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头部创作者,同时设计相应的机制以提高用户的体验和付费意愿。
(3)社交:具有网络效应
社交应用在此前的周期中没有出现过爆款应用,但是它是一个极具网络效应的赛道,具有高频、需求强的特点,一旦爆发便会吸引大量的用户。我们可以从传统互联网中看出,互联网最头部的公司大多是社交赛道,用户量占据半亩江山。根据 Statista 公布的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据,2023 年 1 月 Facebook 在全球范围内的月活人数达到 29.6 亿,约占全球总人数的 37%(以 2023 年 1 月全球总人口 80 亿人估算)。而作为中国社交巨头的微信,其月活用户数也超过了 13 亿,短视频平台 TikTok 和抖音合计的月活也超过 17 亿。
相对应的,网络效应越明显的赛道,其头部产品的护城河也越宽,很难轻易地进行用户迁移。当前 Web3 中的社交应用还处于发展的非常早期阶段,根据 DappRadar 统计的社交 Dapp 月活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
• 在 DappRadar 统计的社交 Dapp 共计有 300 个,其中月活钱包超过 2000 的 Dapp 仅有约 22 个。
• 我们以月活前 8 名的 Dapp 为例,前 4 名的社交 Dapp 月活均超过了 10 万,其中排名前两位的 Galxe 和 Hooked 月活人数分别达到了 72 万和 30 万。

右图:社交 Dapp 月活钱包排名 (Source: DappRadar)
尽管如此,Web3 社交发展增速势头不可小觑。从活跃钱包数量角度观察:
• 截至 2023 年 5 月末,与社交智能合约交互的活跃钱包数量在 200 万左右。
• 从近一年的数据可以明显发现,与社交智能合约交互的钱包数量明显增加,2022 年 6 月活跃的钱包数量仅为 9 万多个,但活跃钱包数量每个月均在不断增加,且在 2022 年 11 月末,与社交智能合约交互的钱包数量达到了 300 万个,增幅超过 30 倍。

同时,在 Web3 社交应用的整体产业链中,底层协议尤其是社交图谱类协议发展更加迅速。以两款典型的 Web3 社交图谱协议 CyberConnect 和 Lens Protocol 为例,截至 2023 年 6 月,CyberConnect 的累计活跃用户数约为 108 万,Lens Protocol 的累计活跃用户数在 39 万人左右。
因此,我们认为,由于当前 Web3 的社交应用处于萌芽期,但整体行业关注度和活跃度向好,随着用户交互友好性的改善,以及网络效应的积累,用户量和应用规模将会在中长期进行爆发。短期内我们可以更关注社交底层协议,例如社交图谱、身份协议等,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用户交互体验。
另一方面,什么样的 Web3 社交应用会在中长期进行爆发呢?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住 Web3 的相关技术真正的优势和亮点,即应用重构逻辑。
当前传统社交应用存在一些核心痛点,如用户数据的集中控制、利用客户数据进行流量变现、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而在 Web3 社交应用中,引入了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分布式的身份认证机制,隐私计算、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技术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 Web2 中因巨头垄断而产生的问题。
• 分散化的数据控制。Web3 社交采用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将用户数据分散存储在区块链或去中心化存储系统中。相比于 Web2 社交的集中式数据控制,Web3 社交赋予用户更大的数据控制权,用户可以自主决定数据的访问权限和使用方式。这意味着社交巨头无法单方面控制用户数据,从而降低了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 去中心化的用户身份验证和隐私保护。Web3 社交利用区块链的身份验证机制和加密算法,实现了更安全可靠的用户身份验证和隐私保护。用户的身份信息被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只有用户授权的人才能访问和使用。这种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和隐私保护机制可以有效防止用户数据被滥用或未经授权的访问。
• 用户数据的匿名性和用户权益保护。Web3 社交允许用户使用匿名身份进行交互,保护用户的隐私。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用户可以更加细粒度地控制自己的数据使用和分享方式,确保用户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智能合约可以规定数据使用的条件和权限,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因此,我们认为,在隐私保护、自主可控等方面做出核心亮点,且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优秀的社交产品更容易在社交用户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4)RWA:链接真实世界
RWA 的概念在今年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其本质是将链下真实世界的资产上链 token 化,在 Web3 中使用。其实 RWA 的内涵并不新,在 2018 年我们刚刚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时候,链下资产的上链就是一个很热门的方向,但那时由于 token 化后的资产使用途径有限,更多用于存证,以证明资产的真实性,此外还有指数、股票、外汇等传统金融资产在链上的映射 token,主要用于进行交易。
当下这一波 RWA 的热潮是由于 Defi 市场在熊市下长期受困于很低的资产收益率,例如 AAVE、Compound 等主流 Defi 借贷协议的 U 本位 APY 基本低于 3%,而真实世界的很多资产比如美国国债反而收益率更高,因此 RWA 的项目普遍拥有更高的资产收益率。据统计,目前 RWA 的借贷利息主要分布在 5%-13%,平均约为 10.4%;其次如何为 Defi 创造真实收益也是 2022 年下半年以来非常受关注的话题,因为以 token 激励为核心的经济模型通常很难持续,Defi 需要更加真实稳定的收益来维持项目的运作,以及吸引更多的用户。

当前 RWA 的资产类型非常丰富,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比如国债、企业债,以及需要机构另外包装的资产,如生物资产、抵押资产、房地产租金等;另外还有直接将波动资产 token 化的 RWA,如房屋、碳额度、股票等。

很多人会质疑如果 Defi 原生资产的收益率上升,RWA 是否还值得关注。实际上,尽管 RWA 概念的火热是服务于 Defi 的新叙事,但是其未来发展绝不仅限于此。RWA 的意义:
• 帮助 Web2 金融进一步去中介化:让资金需求方能够更低门槛,更灵活地运用底层资产去获得融资资金;
• 帮助 Web2 的投资方获得更加稳定但灵活的 Web3 资产类别:通常 Web3 的原生资产波动性都比较大,传统金融机构的投资会受限。而 RWA 的底层资产和收益相对更稳定,也能结合 Defi 的很多玩法以创造出更高收益的复合资产(例如,多种 RWA 资产的指数、以 RWA 资产为底层资产的稳定币),对于 Web2 金融机构来说,是一种风险和收益的相对平衡,因此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我们认为 RWA 链接了真实的世界,拓宽了 Web3 领域的资产类别,它将如同加密原生资产一样,成为构建 Web3 世界的资产基础,同时由于其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传统世界的资产所有者和金融机构进入 Web3。
当前 RWA 发展的主要门槛在于对链下资产的认证。这要求发行 RWA 资产的平台具有对底层资产的确权、托管、监督和锚定能力,对投资者保证透明度,以防出现坏账,其功能有些类似传统 ABS 模式下的发行机构,但是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如果存在一些实物资产,还可能结合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此外,由于涉及资产,监管合规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底层资产的托管等需要相应的合规机构来进行。
(声明: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